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指南针股票
重大38吨雕塑凭空消失,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奇案,却在上世纪末的西班牙真实发生了。
1986年,索菲亚王后博物馆委托著名雕塑家理查德·塞拉为其落成典礼创作一件作品。塞拉如期交付了一件四个巨大的独立钢块组成的巨大雕塑《平等-平行/格尔尼卡-班加西》。展览结束后,由于空间不足,博物馆便将这件艺术珍品委托给一家艺术品仓储公司,并转移至阿尔甘达·德尔·雷伊的仓库。
十五年后,当索菲亚王后博物馆想要收回寄存物,却发现38吨重的雕塑竟然早已不翼而飞。没人知道它是如何消失的,也没有任何关于其下落的线索。
这起轰动一时的雕塑失踪事件也被誉为“大师之作”——真正的“大师之作”或许是如何巧妙地偷窃理查德·塞拉的雕塑,而非制作它。
西班牙作家胡安·塔隆经历十余年的调查走访,整理了七十余位亲历者的口述,推出了小说《大师之作》,并由作家出版社引入国内。
展开剩余76%《大师之作》 [西班牙] 胡安·塔隆著 申义兵译 作家出版社
《大师之作》介于小说与纪实之间,通过多声部叙事,重构了这个悬念迭起的案件的全貌,七十余位相关人物的多面生活与内心世界,如同一个个单独的切片,共同构成了西班牙整体的社会图景与暗面。同时也探讨了谜团背后更为深刻的问题:
如希区柯克电影的事件怎么可能真实发生?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什么?那座著名的雕塑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命运?
近日,潮新闻记者连线胡安·塔隆,与他聊聊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思考。
以下为记者与胡安·塔隆的谈话: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《大师之作》灵感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指南针股票。为何选择以这件雕塑失踪事件作为创作的基础?
胡安·塔隆:因为这个谜团具有几乎令人难以承受的冲击力。文学创作必须蕴含待解的奥秘,这正是书籍吸引力的重要来源。每本书都暗藏追寻,揭示未明之事,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捕捉,却始终吸引读者与作家。或许这正是神秘应有的特质——让我们持续追逐却永不揭晓。正如博尔赫斯在某篇小说中所言:"精通侦探小说的邓拉文认为,谜底的魅力永远不及谜面。神秘蕴含着超自然乃至神圣的特质,而解答只是障眼法的把戏。"一尊重达三十八吨、由考顿钢制成的巨型雕塑,以举重若轻近乎便携的方式消失无踪且未留痕迹,这完全挑战了逻辑思维与常识认知。正是这种特质深深吸引了我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小说经过十余年实地探访写就。我知道您拥有多年记者经验,在创作《大师之作》的过程中,是否运用了大量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?
胡安·塔隆:当然。若没有大量访谈资料及档案系统的文献检索,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部小说的资料筹备工作。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,那种职业本能总会如影随形,无论自身是否完全察觉。虽然我的文学志向萌生得更早,且远比新闻理想更强烈,但新闻工作的经历对我的叙事风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——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清晰准则塑造了我的文风。另一方面,新闻与事实直接关联,而我的小说中持续发生着各种事件,只不过这些事件的发生方式、叙事顺序与呈现形式,使作品更贴近虚构文学而非新闻报道。
胡安·塔隆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小说对西班牙艺术界进行了深度剖析。何时意识到这个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决定在作品中探讨它们?
胡安·塔隆:第一个问题正体现在小说诞生的那则新闻本身:文化机构竟能遗失理查德·塞拉的雕塑,这暴露出博物馆存在严重的空间问题,迫使它们不得不依赖外部公司进行存储和保管。西班牙民主化初期的八十年代,艺术界也深受经验不足之困。当时我们缺乏强大的机构来推广全球当代艺术,一切几乎从零开始。而白手起家的过程必然伴随无数失误,其中某些错误正是塞拉雕塑遗失的根源——我们缺乏必要的专业化素养。另一方面,从纯艺术角度而言,随着书籍准备、研究及后续创作的推进,我逐渐意识到当代艺术引发的精彩辩论,尤其是概念性更强的艺术形式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小说充满悬疑色彩,是否有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?
胡安·塔隆:目前已有制片公司着手这个项目。我相信最终能圆满成功,期待有天能看到这部不断打破现实与虚构界限小说的影视改编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不久前,您来到了上海书展,并参加了“诗歌之夜”。您对这座城市、中国以及中国读者有怎样的印象?
胡安·塔隆:首先我要感谢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-塞万提斯学院邀请我来到中国。上海的现代性令我惊叹,其功能性与便捷性超乎想象。这座城市有着超乎寻常的特质——两千四百万人口居住于此,却未见拥挤不堪,反而让一切流畅运转,且整洁安静。
中国对所谓"未来"的执着追求也令我印象深刻。中国想要比任何国家都更早抵达时空尽头的未来世界,而我感觉她正在实现这个目标。
至于读者群体,我遇到了众多对文学、对我的著作特质乃至艺术本质充满兴趣的读者。我认为中西语读者与作家们,理应通过翻译与交流活动,获得更多分享彼此文学创作的机会。毕竟,文化能锻造最坚固的桥梁与穹顶。
(图片由塞万提斯图书馆提供)指南针股票
发布于:浙江省网上在线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